採訪師傅:黃金生
採訪地點:雲林麥寮拱範宮
組員:吳晨維、翁孟庭、劉家琪、邱翊慈
指導教授:楊裕富博士
1.最初剪黏為交趾陶的代用品,如今卻大多取代交趾陶為大部分匠師所採用。除了曲度、形式及色澤變化較豐富以外,還有什麼優點?
A:交趾陶較貴;剪黏較便宜。剪黏相對比較能發揮,可依現場尺寸製作;交趾陶屬窯燒,大型的龍、鳳、玩偶較無法做得完美。交趾陶耐受力較低,因交趾陶屬低溫用,不適合做外面,色彩容易氧化;剪黏屬高溫 用,因為有上釉,以前都是剪鍋碗瓢盆,到後來才有剪黏專用的瓷碗。
2.在做剪粘時,採用水泥、糯米等接著劑,在等待乾涸凝固時,作品會不會有些變動?如何在技術上克服這種情況?
A:因瓷碗片有吸水性,不太會變動。
3.不免俗地就兩岸而言,剪黏工藝水平的差別在於何處?
A:因大陸有文革,導致傳承有斷層,剩下少數的流傳,較不精緻。台灣講求精細;大陸講求速度。
4.剪黏有分「南何北洪」的派別,請問師傅是什麼派別?
A:分別指南部的何金龍以及北部的洪坤福,兩派風格最主要的差異在於,洪坤福著重形勢,
不拘細節,何金龍則是作工精細。師傅則是屬何金龍派別。
廟的設計
剪黏工具及材料
訪問過程
訪問心得:
經過這次的訪談,讓我了解剪黏這方面的技術和製作過程,我們訪問的師傅從16歲就開始學習剪粘,有30幾年的經驗,整修過許多的廟宇,但是他認為沒有滿意的作品,因為每一次都可以做得更好。我也很佩服那些整修拱範宮的師傅,不辭辛勞的在廟的屋頂爬上爬下工作,為了恢復廟宇美麗的樣貌。藉著訪談的機會,我也參觀了拱範宮,覺得這間廟真的很有特色,木雕有螃蟹、魚、人物都相當精細,現在還是整修階段無法看到完整樣貌有點可惜,希望整修完畢還有時間去參觀。